很多新接触这个词汇的朋友,会觉得这个刀很神秘,因为网络上针对这个宣传故意进行神秘化。然后还经常用各式的图去进行附会,因此才让这个刀变得很神秘。
关于陌刀的直接解释,可见:
胡三省 注引《唐六典》:“武库令掌兵器,辨其名数,以备国用。刀之制有四:曰仪刀、曰障刀、曰横刀、曰陌刀……陌刀,长刀也,步兵所持,盖古之斩马剑。”
1、陌刀是一种步兵持有的长刀:
既然是步兵持有的长刀,那么或刃长,或柄长,或整体长。
自汉代以来,多有一米长以上的单手长刀,而到了汉末至魏晋南北朝,双手长刀多了起来。
依长刀的延续,至唐刀说长刀,双手单手并不能就此确定,且刀是否有刀环,也未可知。
2、陌刀就是古代的斩马剑:
说到陌刀是古代斩马剑,那就得分析什么是斩马剑。
《汉书》卷六十七〈杨胡朱梅云列传·朱云〉:至成帝时,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,甚尊重。云上书求见,公卿在前。云曰:“今朝廷大臣,上不能匡主,下亡以益民,皆尸位素餐。臣愿赐尚方斩马剑,断佞臣一人,以厉其馀。”
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》:“又赐献马左骨都侯、右谷蠡王杂缯各四百匹,斩马劒各一。”
唐 卢照邻 《咏史》之四:“愿得斩马剑,先断佞臣头。”
《旧唐书·狄仁杰传》:“如得尚方斩马剑加於君颈,虽死如归。”
能查到的资料,基本主要是汉代的斩马剑。但汉代时期,出土刀剑中,暂时没有和遣册对应的斩马剑实物,因此也没有直接的物证。
3、汉代的斩马剑可能是什么:
由于没有直接文、物对应的说明,那基本只有从两方面去认识:
1、斩马剑的名字从何而来;
2、汉代有哪些器物可能对应。
第一条,如果分析名字,马是一种巨大的生物,斩马剑就很可能是一种长剑。
而汉代正好有不少长剑,典型的就是马王堆长剑和南越王长剑。
马王堆出土长角剑,总长139厘米。
南越王墓出土剑,也有116.5~146厘米的剑。
此外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铁质玉饰剑一把,剑长 129 厘米。
(以上资料源于八万写的《试论汉代长柄剑》贴吧地址:https://tieba.baidu.com/p/7360015937?pid=139381206114&cid=0#139381206114)
大家想象中,斩马剑的样子会最接近这种长柄长刃剑。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资料,这仅是一种猜测。
4、为什么说陌刀是斩马剑,刀为什么是剑:
如果说3 的分析不错,斩马剑可能就指的是长柄长刃剑,那么为什么又说陌刀是剑呢?
这就有几种猜测:
1、唐时期,存在刀剑混称的情况。而今日本,依旧称刀为剑。也可能日本当今称刀为剑,就是唐流传过去的;
2、陌刀是一种有剑特征的刀。
以第一种猜测,说刀是剑的说法,无独有偶,唐宋时期也正好有另一种器物有此混淆。
见《什么是吴钩?什么是唐诗里的吴钩》https://www.jianghujianpu.com/?p=1516
因为唐宋时期对吴钩的解释,就又有说是刀,又有说是剑的。
而第二种猜测,就很有继续分析的可能。
因为恰好,唐时期有一种刀,拥有剑尖的刀。
(此图资料来源 https://weibo.com/1297720131/Hjh5ViQQt?refer_flag=1001030103_ )
上图,是一把位于扬州博物馆的刀,此刀为剑尖。馆藏标注为宋剑,但民间一直认为这是唐刀。
中图,是位于日本正仓院的北仓38号金银钿装唐大刀,也是一把剑型尖。
下图,是旷先生自藏的一把可能是相近时期的刀。
除此之外,国内也多有出图类似的剑型尖的刀。
所以存在一种可能,说陌刀是斩马剑,指的就是陌刀是一种有剑型尖的刀。
此外,《新唐书》载:“阚棱,伏威邑人也。貌魁雄,善用两刃刀,其长丈,名曰”陌刀”,一挥杀数人,前无坚对”。有直接说明,就是说陌刀是两刃刀。
于是陌刀是一种有剑型尖的刀,几乎没有疑问。或至少不少陌刀,是这种两刃刀。
5、陌刀长什么样:
延续上面的猜测,如果陌刀这种长刀,是一种长柄长刃刀。
同时,如果陌刀的刀尖,是一种剑型尖的刀,那么陌刀可能是以下这种刀:
(以上资料来源于贴吧)
这类刀,国内出土不止一把。此类刀除了具备剑型尖,与唐时期诸多刀类似,且刀茎的结构与其他唐时期的刀相似。
因此,基本断代为唐时期的。而结合斩马剑的猜测,业内不少人认为,最接近陌刀造型的可能就是这种刀。
此外,唐代的刀,同时存在环首或盔首等非环首的首部造型。此类剑尖刀,未见有带环的。
因此主体猜测,此类刀的柄首结构,同于常见无环唐刀。
(资料来源: 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479565415)
以上两唐大刀来源日本正仓院,同类造型的零件国内也多有出图。柄装有可能类似此类。但由于不是单手,因此柄上大概率没有分指槽,但刀首可参见此类盔首。
6、陌刀的其他资料:
《旧唐书·文宗纪下》:“先是,宰相 武元衡 被害, 宪宗 出内库弓箭、陌刀赐左右街使,俟宰相入朝,以为翼从,及 福建门 退。”
《新唐书·哥舒翰传》则载,时崔乾祐“为阵,十十五五,或却或进,而陌刀五千列阵后”。“尽执长刀”,“陌刀五千列阵后”,可见当时列阵有专门的陌刀队伍。“左右陌刀将”可能是这支陌刀队伍的统领,或许已是官职名称。
《资治通鉴·唐玄宗天宝六载》:“仙芝 以郎将 高陵 李嗣业 为陌刀将。”
《册府元龟》卷三九六载:天宝七年(公元748年),一次战事危急,中郎将李嗣业“乃仗长刀立于阵前,解衣袒而大呼,手杀数十人,……前军之士,皆执长刀如墙而进,所向披靡”;“诸军初用陌刀,咸推嗣业为能”;“天宝七年,安西都知兵使高仙芝奉诏总军,专征勃律,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”,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,“贼不虞汉军暴至,遂大溃”;禄山之乱“贼将李归仁初以锐师数来挑战”,嗣业乃脱衣徒搏,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。当嗣业刀者,人马俱碎,杀十数人,阵容方驻。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,如墙而进”。
以上资料提到两点:
1、陌刀威力格外巨大;
2、陌刀非副武器,而是一种主武器,且陌刀并不配其他辅助武器;
第一点讲来,陌刀是一种威力巨大的长刀。而众所周知,双手使用刀,会比单手刀威力大不少。
第二点讲来,古代的刀,要不作为弓箭手等不得以近战时的备用武器,要不会一刀一盾作为纯近战兵。但对于陌刀的叙述,均为见有提到兵器配合的部分,很可能陌刀兵,就是只持陌刀,类似持矛或者戟。
以以上猜测,进一步印证了陌刀双手手持的可能性。
7、总结:
陌刀是一种双手持长柄剑尖长刃刀,其实也只是基于自汉到唐宋以来的一种猜测。
由多方资料共同探讨的一种不违背历史的可能性,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确。
后世说陌刀,常有搬出三尖两刃刀的图,但那种刀在唐甚至之前并不存在,多有附会,基本可以排除。
另,唐时期,也有很多双手长刃环首刀、无剑尖刀。放到当时的使用环境,亦同于陌刀的描述。如剑南道出土相当数量的有环或无环的长刀。
因此,泛指角度,陌刀也有可能,就是代指唐时期的双手长刀。
至于此称谓来源,究竟为啥叫,则不得而知。只知道大抵也是唐代开始,有次称呼罢。
而唐代之前,由于鲜见待反刃的长刀,如果此称呼已有,那也有可能就代指长刀。
8、其他补充资料(多来源百度搜索):
《新唐书》卷一九三《张兴传》载,兴为饶阳裨将,“举陌刀重五十斤乘城。贼将入,兴一举刀,辄数人死,贼皆气慑”。由此可见当日中原血战中陌刀大显神威的生动情景。
据《旧唐书》卷五六《阚稜传》、卷一〇九《李嗣业传》载,作战时,二人舞巨刀,一挥杀数人,前无坚对,如遇敌骑,人马惧碎,令敌气索。
《旧唐书 ·李嗣业传》:“天宝初,(安西)诸军初用陌刀,咸推嗣业为能,每为队头,所向必陷。”
《旧唐书 ·张巡传》载:巡阴遣数十人持钩、陌刀,杀的是尹子奇的拓羯千骑。
《新传》:“步卒三千,以陌刀长柯斧堵进,所向无前 ”在回纥配合下,是役“斩首六万”,收复西京。
《奉天录》卷一载,德宗奉天被围,内库出陌刀5000口助浑瑊守城。
大和二年(公元828年)七月、五年(公元831年)二月,内库出陌刀几千口助银、盐二州防御。
会昌间,王茂元讨刘稹,李德裕以其军弱,特令取河阳所贮陌刀3000口实军,陌刀在御敌平叛讨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元和十年(公元815年),盗杀武元衡,京师大乱。宪宗令宰相上朝,以陌刀弓箭充仪卫。后管束放松,遂渐渐流入民间。
大中六年(公元852年)九月,乃下令诸军坊客院不许置弓箭长刀,如有则令纳官,京兆府亦不合收贮百姓所纳长刀,“宜令旋纳弓箭库”。
《唐会要》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:其(开成元年)三月,皇城留守奏: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,有陌刀利器等……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,伏请纳在军器使,如本司要立仗行事,请给仪刀。
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中载,崔乾佑战哥舒翰时,列 “白刃五千”,《新传》作 “陌刀五千”。李光弼亦有陌刀手四千,田承嗣常以一千陌刀手自随。
册《府元龟》卷一二四载,元和九年(814年)三月,赐振武军弓甲三百驮。八月,以戎械赐宥州。七月命淮南、两浙、江西、荆南造甲,并付刀样。弓甲、戎械主要就是指陌刀、长枪等。大和二年(828年)七月出内库弓箭陌刀三千四百只口,令度支差送银州防御屯田。五年(831年) 五月,内库出陌刀百五十口、马甲一百领、器械一百万、斫刺刀百口赐盐州。
《蛮书》卷四载,望苴子蛮驰突若飞,常为南诏入侵之前锋,成通四年(863年)二月,战败唐将蔡袭。樊绰乃携印渡江,请到救兵。“荆南、江西、鄂岳、湘州将健四百余人携陌刀骑马突到城东水际,列队于城 门…一边排长刀,一边排长马突…此日午前杀贼并马仅二三千,马三百来匹。”
新《唐书·南蛮传》载,西川节度使卢耽守城,以陌刀大战南蛮,获胜。
《通典》卷一五七 “分布阵”说,诸军“逢平原广泽无险可恃即作方营。”列阵时,全军二万人,分列七行,“第一队战队为首,其次右战次之,其次左战队次之,其次右驻队次之,其次左驻队次之。”战锋队由步兵组成,列于阵前,执长刀、长戟、长柯斧、木棒、弓弩迎击敌骑。后面战、驻队马步车混编作为中坚,香积寺之战阵势正是如此,嗣业率陌刀队为前军,郭子仪为中军,王思礼为后军。
《通典》同卷又谓弩手亦持陌刀、弓弩、木棒于战队前雁行分立,战锋队梯形分立,每队五行,各行依次为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人,队副一人持陌刀于阵后督战。
《太白阴经》卷六、《武经总要》卷三“叙战”说,唐军所设阴阳阵、雁行阵都用到陌刀。
《武经总要》卷二“教弩法”说:“唐诸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,必以长戟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,亦令弩手负刀棒。若贼薄阵,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,与战锋队齐入奋击”“唐诸家”即曾公亮、丁度据以编书的《新志》所载的李靖、李筌诸家兵书。